自今年9月专家论证会召开以来,放归野化大熊猫“雪雪”的筹备工作便拉开了帷幕。经过捕捉、体检等前期准备工作,13日,“雪雪”由出生地卧龙运抵石棉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并于14日正式放归于公益海适应场。
穿上熊猫服 关爱从身边做起
14日早上8时,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中央、省、市媒体记者便从石棉县城出发前往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公益海放归适应场。
9时,刚下车,已有几名身着熊猫服装的工作人员站在放归活动现场。为了不干扰野化大熊猫的生活环境,不管严寒酷暑,工作人员都要穿上熊猫服进行工作。
为了更贴近大自然,缩短与大熊猫的距离,此时,现场负责人也为媒体记者送上了野外伪装服。
关爱熊猫,不只是现场的工作人员和记者,听说今天又有大熊猫要放归保护区,栗子坪乡公益村的村民早早便穿上了民族盛装,赶到活动现场,“关心老邻居,欢迎新邻居”是他们一致的愿望。
卖萌耍呆 千呼万唤始出笼
10时,放归活动正式开始。当工作人员打开笼门后,“雪雪”却呆在笼中,不愿出来。工作人员轻敲铁笼催促“雪雪”,它还表现出攻击人的反应,“干嘛,人家只是想多呆一会儿,思考一下脚下的方向。”
在新鲜竹笋的诱导下,“雪雪”终于迈着优雅的步伐,慢慢走出笼门。为了表达对观众朋友的感谢,“雪雪”报以呆萌的表情。
既然选择了前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在众人的注目下,“雪雪”渐行渐远,哪里有回春职业春药购买消失在了人们的视线中。
看着“雪雪”远去的背影,让人不免担心,如此的娇羞“妹子”,离开妈妈的怀抱后,能好好照顾自己,保护自己吗?在栗子坪自然保护区落户,它能迅速适应这里的生活环境吗?融入新的环境和种群,它又如何接招?
“栗子坪自然保护区具有优越的生态和完备的设施配置,还有成功放归野化大熊猫的经验,能够为‘雪雪’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西华师范大学副教授、栗子坪自然保护区放归监护队队长杨志松表示,“雪雪”虽经过了专业的训练,但仍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
不辱使命 早日找到“真爱”
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研究中心的齐敦武博士认为,熊猫野放成功分为四步:第一步,野放的熊猫要至少存活一年,自己能够解决温饱问题;第二步,要能参与到野放区域熊猫的社会交往中,建立自己的领地,并在发情期找到“真爱”;第三步,能繁育后代;第四步,其后代的生存状况,以及能否继续传宗接代。
作为全球首次采用人工繁殖的母兽进行带仔野化的雌性大熊猫,“雪雪”有着先天的“性别”优势,自然就受到了更多关注,也承载着更多使命。
正如新华社记者余里所说,“雪雪”归放了,她将继续关注“雪雪”,期待“雪雪”能够不辱使命,促进小相岭大熊猫种群的复壮。
在大熊猫保护工作仍然面临着栖息地分割破碎、野外种群生存压力大、圈养种群遗传多样性等严峻挑战下,大熊猫“雪雪”的成功放归将为圈养大熊猫反哺野外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国家林业局保护司副司长贾建生说,小相岭山系大熊猫的放归经验在国际上都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相信“雪雪”会为大熊猫小种群的复壮和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传递自己的能量。
记者 唐小未
- 上一篇:成都高新区发布全国首个低空经济全产业链专利标准双导航报告
- 下一篇:没有了